凌晨五点十分,张霖的智能手表震动了三下——不是刺耳的闹钟,是他提前设置好的“晨间唤醒”震动模式。
窗帘自动拉开一条缝,窗外的天还裹着浓黑,只有远处化工园区的智能灯塔泛着冷白色的光,在云层上投下淡淡的光斑。
他坐起身,随手拿起搭在床尾的蓝色工装。
工装面料是新换的抗菌材质,左胸绣着园区的智能标识,袖口内侧缝着NFC芯片——刷一下就能调取个人巡检记录,比五年前那套洗得发白、靠手写工牌的旧工装方便太多。
张霖指尖划过芯片位置,又从床头柜拿起智能安全帽:帽檐内侧嵌着高清摄像头和语音交互模块,右侧还装着微型显示屏,能实时同步中控室数据。
“检查装备。”
他对着安全帽说了句,显示屏立刻亮起,跳出一行字:“电池电量98%,摄像头正常,语音模块连接稳定。”
确认无误后,他把平板电脑塞进工装内袋——这是现在的“巡检本”,里面存着所有设备的电子档案,比以前的纸质本轻了一半,还能实时上传数据。
走出公寓楼,楼下的共享电动车己经在指定车位等着了——昨晚他在园区APP上预约了晨间通勤车,连停车费都提前扣了。
扫码解锁时,车座自动加热到适宜温度,仪表盘跳出导航路线:“距离东厂区巡检起点还有1.2公里,预计8分钟到达。”
骑到园区东门,没有传统的门卫室,只有一道智能安检闸机。
张霖摘下安全帽,对着闸机的人脸识别镜头抬了抬头,同时把工装袖口的NFC芯片贴近感应区——“滴”的一声,闸机屏幕显示“张霖,运行4班,权限正常”,挡板自动打开。
往里走,园区的路灯是感应式的,只在有人经过时亮起柔和的暖光,没人的区域保持低功耗模式。
远处的智能巡检机器人正沿着预设路线滑行,机身的摄像头不断扫描管道,数据实时传往中控室。
张霖骑到一号反应釜区,停好电动车,戴上安全帽,对着麦克风说:“调取一号釜实时数据。”
安全帽的微型显示屏立刻跳出界面:压力0.8MPa,温度85℃,搅拌转速200r/min——和中控室同步的数值分毫不差。
他没像以前那样弯腰凑到压力表前,只是掏出平板电脑,点开“设备巡检”APP,对着反应釜上的二维码扫了一下,跳出“今日巡检项”:阀门密封性检测、压力波动记录、紧急切断装置测试。
第一个查阀门。
张霖打开平板上的“红外检测”功能,镜头对准反应釜底部的进料阀,屏幕上立刻显示出热力图——阀门接口处没有异常温差,说明密封性良好。
他又用手指按了按阀门旁的智能按钮,“咔嗒”一声,阀门自动切换到“测试模式”,平板上同步跳出“紧急切断响应时间:0.3秒,符合标准”。
处理完一号釜,天刚泛白。
张霖骑着电动车往储罐区走,路过中控室楼下时,屏幕墙亮着,上面滚动着各区域的实时数据:循环泵运行参数、废水处理指标、储罐液位曲线,连远处的废气监测站数据都在实时更新。
夜班的李工趴在窗边,对着对讲机说话,看见张霖,挥了挥手,用手势比了个“丙烯罐”的动作,又指了指平板。
张霖立刻懂了,在平板上点开“丙烯储罐”页面——温度12℃,比正常范围低2℃。
他骑着车到储罐区,没像以前那样绕到后面找伴热阀门,而是在平板上点了“远程调控”,选择“伴热管线开度+10%”,屏幕上立刻跳出“指令己接收,执行中”。
不到十秒,储罐的温度数值开始跳动:12.5℃、13℃、13.5℃,最终稳定在14℃。
刚收起平板,身后传来轻微的脚步声,还伴着手机拍照的“咔嚓”声。
张霖以为是来巡检的智能机器人,回头想确认一下机器人的巡检路线,却猛地顿住——一个穿浅杏色连衣裙的女孩站在离他两米远的地方,手里举着手机,屏幕上是储罐区的全景照片。
她的手机壳是透明的,印着小小的“环境监测”图标,头发用银色的智能发圈束着,发圈上还连着个微型空气质量检测仪。
晨光落在她身上,衬得她皮肤透亮,和周围满是智能设备的工业场景形成反差,像一片突然飘进精密工厂的云,干净又鲜活。
女孩似乎没料到会撞见人,手机顿了一下,下意识地把屏幕往身后藏了藏,眼神里带着点无措,还有一丝藏不住的好奇——她的目光没落在张霖身上,反而盯着他安全帽上的微型显示屏,嘴唇轻轻动了动,像是在小声念叨着什么。
最新评论